學養遠不如張醫師的官員,無法想像什麼政策會趕跑醫生,什麼政策會嚇走廠商。
立下目標,提高時薪敏感度 前面我充分提到了時薪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在你學會之後的效果,但說到底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處在對自身時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度過每一天。為了不浪費如此寶貴的時間,現在就來談一談如何充分且有效地利用時間吧。
文:金川顯教|繪者:高橋功一郎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Photo Credit:方言文化 你的時間真的夠用嗎? 時間是平等賦予任何人,無論你是誰都是一樣的。對於欠缺時薪思考的人來說,時間轉瞬即逝。不想成功?虛擲光陰可以如願 當你懂得用時薪來思考,便不會任由日子過得毫無意義。珍惜手上的每一小時,是所有獲得成功與幸福的人的共通點。事實上,以我來說正因為養成時薪思考習慣,不僅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了,收入也因此翻了10倍以上。
現代人往往被時間追著跑,但拚命工作可不代表你一定能得到滿意的報酬。此外,不利用時薪思考來釐清自己為了謀生所賺得的時薪,就無法清楚區別什麼事該做與什麼事不該做。而倘若是拜登當選,其奉行多邊主義的做法,可能會使中美雙方在競爭中留有協商調和的餘地。
中美間博弈已行之多年,中國也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並沒有「一定要誰當選」的強烈需求。從外交部長吳釗燮近期不斷強調「台灣防衛要靠自身」、「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交」等發言,便能理解到蔡政府在美方壓力所釋放的「暗示」,但一心嚮往川普幫助台灣「獨立建國」的台派似乎並未察覺,除了替川普瘋狂造勢外,網路上也不乏許多抹黑羞辱拜登的哏圖,將其形容為「無恥的親中政客」,並加大宣傳拜登當選後可能對台灣產生的不利局面。「親台」的川普,「賣台」的拜登 川普被台灣人視為「史上最親台的總統」,此一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隨著中美間的抗衡漸趨白熱化,美國拉攏台灣制衡北京的意圖也日益顯著,從高階官員陸續訪台、擴大對台軍售、以及通過各種友台法案等舉措,川普屢屢針對中國的強硬作風,讓台灣人認為其若連任,較可能形成台美聯合的戰略同盟,有利於台灣持續現行「抗中保台」的態勢。基於自身利益或價值選擇等因素,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民眾對美國總統候選人會有不同偏好,官方也會有不同策略傾向,這些都很合理。
從中國面對美國大選的態度也能看出此點,中國民眾肯定不會喜歡川普處處針對中國的言行,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川普這種令人「捉摸不定」的風格對美國利大於弊,川普也因此有了「川建國」的戲稱,諷刺川普對美國的治理不當反而穩固了中國的長期發展。根據《遠見》最新民調,有53%台灣民眾認為,川普若能當選連任對台灣較為有利,並有49%民眾認為川普會當選。
」而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被問到若北京對台動武的美國對策時,也是避重就輕、模稜兩可地回答。相較之下,認為拜登當選較利台者僅16.4%,只有23.7%台灣人認為拜登能當選。從這些都能看到美國在「抗中」與「助台」間的分界。但中美間「戰略對手」的關係基本不會有所變動,不論誰當選,中美的競爭關係都不會因此停歇。
此外,英國私人民調機構YouGov於10月17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在面對「你希望2020誰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的問題時,台灣是亞洲受訪地區中川普支持度最高,也是唯一支持川普當選的,42%的川普支持度遙遙領先其他受訪的亞洲地區。當然,台灣人也清楚川普並不符合西方對「普世價值」的衡量標準,但就如同中國民運人士王丹支持川普的理由——儘管川普可能會破壞美國的民主精神,造成社會嚴重對立,對美國一貫的民主文化造成傷害。而在歐洲,川普的支持度更是大幅落後於拜登,面對這些西方「民主同盟」,台灣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此,對華政策強硬的川普,會是比拜登更好的選擇。
美國可以幫台灣充場面、長面子,但在計算實際的利弊得失時,那就顯然不是同一回事。文:黃奕霖 美國2020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多數民調機構的最新調查結果指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領先於尋求連任的川普(Donald Trump)。
台灣對川普的選情如此恐慌,甚至指出拜登是「賣台分子」,這也反面證明了,蔡政府不斷塑造的台美關係僅僅是川普的一場「個人秀」,而不具可靠的穩定性。雖說結果出爐前一切尚有變數,但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則已迫不及待地期盼川普續登寶座,而越是如此,也越顯露台灣對外關係的盲點。
從近期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表示:「美方該做的不是協助台灣在與中國的全面衝突中獲勝,那是不可能的。但對民主自由傷害最大的是中共,而非川普。川普更願幫助台灣? 但台灣民眾似乎沒有思索過,川普真的比拜登「更願意幫助台灣」嗎?倘若真是如此,如果拜登真的「不幸當選」,台灣又該怎麼辦? 許多意見都已指出,不論是拜登或川普當選,美國都有可能繼續維持對抗中國的強硬路線,儘管兩者所奉行的路線與政策有所歧異,例如拜登更可能回到多邊主義,加強全球化的連結,對抗北京的手段與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最佳台美關係,拜登接手便告吹? 倘若全盤接受台派的說詞,認為拜登一旦當選台灣處境將大為不利,其實更加印證了「台灣關係史上最佳」只是一句弱不禁風的口號,只是美國總統換黨換人,蔡政府先前不惜得罪北京、極力配合美方的種種舉措便會就此歸零。儘管大家心照不宣的是:美國人的民主自由是「美國人的事」,那就留給美國自己去煩惱,台灣人也從未真正在乎過普世價值,那些充其量是用來與對岸隔絕的說詞——哪個美國總統會對抗北京、進而與中國徹底脫鈎,才是民眾的優先考慮項。如果「台美關係」真如台派所言的這般脆弱,台灣就更不該天真地將雞蛋全部放到美國的籃子裏,全力押寶在台灣人無法控制的「美國政局」
這主要是美國近期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美中科技脫鉤,由之前的單個企業和行業向科技整體擴散趨勢,促使中共不得不把科技強大的希望建立在自主基礎上,做到關鍵產業不受制人。另外,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構建高水準市場經濟體制和開放型經濟的強調,亦很突出,這也是要打消外界對中國將不得不關起門搞建設的疑慮。
這顯示發展安全被提到戰略高度。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關於十四五規劃本身,我曾撰文指,建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打造一個安全邊界。
公報關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環境的表述,用幾句話概括,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中國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五中全會之前外界尤其是海外輿論熱炒人事變化,臆造會議有劇烈的權力鬥爭。
五中全會也指出機遇和挑戰有新的發展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要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其次,五中全會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判斷,預示著習近平和中共在今後五年主觀上不想打仗。針對美國和西方卡脖子的技術修補技術和產業短板,攻克關鍵產業和領域的技術難關,提高科技自主創新程度,發展創新型經濟。但此種思維實是誤讀了外部生態對習近平的不利影響,也是不瞭解中共的政治運作。
今天對中共和習來說,最壞情況莫過於外部戰略環境的惡化及由此導致對中國發展勢頭的破壞,包括中美的直接軍事衝突、台灣的可能獨立和領土的可能分裂。這當然是因為十四五規劃所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在戰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也是因為戰爭會帶來其他的不確定性,包括對中共統治和習自身地位的衝擊。
公報表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作為未來五年的一個重點。該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確立的,習秉持這一判斷,認為中美交惡並未阻止中國擁有戰略機遇期,顯然說明他還不想用戰爭來解決統一問題以及同周邊鄰國的領土爭端。
文:鄧聿文(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中共每年一次的全會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和內容,已經形成了一種格式化的安排。從公報看,十四五規劃基本循此思路。
三個面向高度結合和糾纏,互為因果,互相強化,對中國的發展安全包括中共的政權安全產生重大影響。五年規劃之類雖乃是中共的常規動作,可計劃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則因領導人的偏好和內外條件與環境的變化而有區別,甚至很大的不同。因為中共科技自主和內循環經濟的提出,雖然是應對西方的遏制和圍堵,但由於當下的政治環境和習近平個人的政經偏好,讓外界擔憂中共會趁之一定程度關門發展,減少同外部世界的經濟和技術聯繫,甚至在必要時完全切斷與外部的交流。五中全會一般討論和審議五年規劃,但本次全會除確立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和任務,也制定未來15年的遠景目標。
二是一些重大事情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和人的思想心態的改變,如新冠疫情和香港爭。在習成功地控制黨政軍大權並穩住了國內疫情後,中美的全面對抗和西方對中國的圍堵,只會輕易讓習以黨內團結、穩定大局來要挾高層一致對外,中共領導人之間的人事、政策分歧是不可能上升到通常所說的政治或權力鬥爭的程度,在此敏感期都必須服從習的領導,這是黨的要求。
與此相關的是,內部的發展安全在五中全會也得到了過去歷次全會沒有的重視。所以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之一就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假如發現這些情況,再不想打仗也得打。以及發展國防軍事力量,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至少在近海能夠抗衡美軍的軍隊,是中共今後5年著力要做的幾件事情。